2020年的最后一个月,上海手曲棒垒运动中心迎来了搬入崇明体育训练基地后的第二个冬训。对于各运动队而言,这是来年全运会预赛前最重要的备战阶段——上海棒球队已开拔前往深圳外训,其余队伍则在基地中进行最后的冲刺。
这一年,运动员们经历了许多,从疫情初期无赛可比的封闭训练生活,到下半年全国性赛事的密集重启,其间还需面对着体能测试的考验。但也正是这段特别的时光,见证了他们的成长与蜕变。
1 在冬日寒风中,感受彼此的温度
崇明体育训练基地优质的训练条件与后勤保障,让运动员们得以更专注于自我的提升。而常年在室外训练的上海垒球队,则需要面对一项基地内多数队伍都不必面对的考验——崇明那远低于市区的温度。放在往年,队伍早早就会前往更暖和的城市外出转训,这其实并非问题。然而受疫情影响,全运会的垒球预赛时间迟迟未能公布,队伍的外训时间也始终无法确定。
为了给队员取暖,球队总教练刘雅明找来铁罐,准备在场边为队员们烤火。而教练陶桦则购置了绒线帽,让队员们的耳朵不至于在寒风中冻伤,但她没有想到,没过多久大家又换回了棒球帽——不是姑娘们不接受教练的好意,而是觉得绒线帽会影响训练时的表现。对陶桦而言,这小小的细节或许比场边的烤火来得更温暖热心,“为了把球打好,她们宁愿忍受寒冷。虽然她们不说,但作为教练看着这一幕幕,心里很踏实也很暖。”
更令陶桦感动的,是队员们的彼此扶持。“热身时候,大家经常互相捂手取暖。有时看到队友衣服穿少了,会努力让自己跑热了,脱下外套给队友穿上。”在陶桦看来,在垒球这样的集体项目中,没有什么比队友间的相互信任更珍贵。也正因为这种凝聚力,才让每个人都愿为球队倾尽所有——今年的全国锦标赛、全国冠军赛及全国青年锦标赛三项赛事被集中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进行,作为队中绝对主力,也是唯一的投手,赵新星一度投到手臂发青,但为了集体的荣誉坚持到了最后,最终助上海垒球队取得了全国锦标赛第三名、全国冠军赛第二名、全国青年锦标赛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2 “宁可自己少拿一分,也要让队友完成任务”
体能测试,是所有运动员必须面对的挑战。对于中生代选手相对较少、以年轻小将与老运动员为主的上海女子手球队,挑战则更为艰巨,但这反而却成为让队伍更为团结的黏合剂。
30岁的沙正文与孙梦颖是这支队伍中最年长的球员,尽管各自均带有伤病,尽管这很有可能是她们作为运动员的最后一个全运周期,两位老将却没有丝毫倦怠。“沙正文的膝盖不好,但为了能在体能测试中多拿一分,总是会自己加练。孙梦颖原本都打算不参加全运会了,现在却练得格外认真,甚至会推着年轻队员一起跑。”
尽管在3000米项目的正式测试中不能互相帮助,但在平日的训练及日常测试中,女手的姑娘们早已形成默契,跑得最快的队员即便自己少拿分数,也会推着落后的队友一起向前。“有时,教练也会以8人一组,要求队员在规定时间内跑完规定距离,但只有所有队员达标才算真正完成,因为这才是团队合作的精神。”女手领队孙琦敏表示。
这样的精神感染着团队里的每一位成员。“看着老队员们带头加练,我更加不能放松。”三年前,在场边看着姐姐们参加全运会的小将王嘉怡,如今已成长为队中主力,这三年的飞速进步离不开前辈们的帮助,“当初在全运会上,我只是负责做技术统计都紧张得手发抖。这些年,在老队员的帮助下,我在情绪、技术、节奏控制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随着团队氛围的建立,一年前还在全国锦标赛上发挥平平的上海女手,今年已闯入赛事前三。孙琦敏仍清晰记得今年全国锦标赛三四名决赛前的场景,“因为疫情只能待在酒店房间,队员们两人一组自己训练。而在三四名决赛前的准备会上,听教练布置完战术后,队员们又自发留下继续讨论。”
同样的故事亦发生在上海手曲棒垒运动中心其他队伍身上,这直接体现在了结果之上——今年全国赛事的体能测试环节,上海棒垒球队均位列前两名,上海女子手球队在晋级前八的队伍中高居第三,而上海女子曲棍球队则在准入制的体能测试中,在第五项测试结束后就实现了全员提前达标,而这一切还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