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金、3银、4铜,昨天青运会场地自行车比赛结束,上海自行车队超额完成任务。从赛前预计的2枚金牌,到最终获得6枚金牌,上海自行车队取得佳绩的秘密是什么?归根结底,这要从人才培养的“六字真言”说起。
青运会比赛一结束,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副主任海线就开始未雨绸缪了,她的计划是趁着明年比赛任务稍轻,赶紧把自行车队的教练们送出去“充电”。“都说教练任务重时间抽不出来,我说就看你忍不忍心抽出来,我们的想法是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去充电,然后才能更好地为队里服务。”
上海自行车队水平高,根源在于拥有一支出色的教练团队,而把教练“送出去”充电,则是上海自行车队保持教练高水平的一贯做法。“上海自行车队的教练员都很年轻,但是传承做得比较好,从邬伟培教练,到乔春安,到王江再到唐琪,都有很好的传承,这是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海线不无自豪地表示,“我们的教练都非常热爱学习,也善于捕捉国际上的先进信息,所以我们一有机会就会把他们送出去,要么送到国家队,要么送到国外,学知识,开眼界。”
据海线介绍,上海自行车队目前有不少人在国家队,教练、队员以及辅助人员都比较多,“我们一直是全力支援国家队,你要什么教练、队员、医生、科研人员等,我都会送出去,宁可自己过穷日子。”海线的想法,是眼光要放远,让上海教练员、运动员、科医人员等在国家队学习,先为国家,再为上海,以奥运带全运,“现在我们短组教练团队有7个人在国家队,常驻也有两个人在。”
这次青运会,海线认为上海自行车队的几个教练在管理上有所突破,训练内容和科研保障都有很大进步,所以取得好成绩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教练团队水平高,我们就可以睡大觉了。”
如果说培养教练是要“送出去”,那么队员培养上就是大胆“引进来”。这次上海自行车队在青运会场地项目上,团体和个人共获得6枚金牌,这些队员里有4名都是从兄弟省市引进来的。
和许多其他运动项目一样,上海自行车队也一直面临选材难的老问题,上海目前只有崇明、浦东等少数几个区域,在自行车人才输送方面的情况稍好一点。选材难,也让上海自行车队的教练们养成了一个优点,那就是在人才选拔上做到: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想着田里的,千方百计挖掘好苗子。“兄弟省市人才辈出,人家是人才一批批出来,我们只能走精兵路线,来一个培养一个,确保成材率,这几年就是这么过日子的。”海线说。
上海教练水平高,如今在人才引进上又有了柔性政策,这也使得不少外地苗子愿意来。这次获得男子3公里个人追逐赛冠军的李俞康,就是从山东输送过来的,来上海还没有两年就脱颖而出。“这些外地送到上海的队员,我们是一如既往地一视同仁,在管理上、在训练上,都给予非常好的保障,所以他们的水平提升得也很快。”
送出去,引进来。上海自行车队“两条腿”走路的做法效果明显,闪耀青运会赛场才是刚刚开始,未来在全运会乃至奥运会上,这些小将也要力争收获更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