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心新闻
  • 10/17
    2021
    2021年全国U19青年篮球联赛女子组第二阶段于10月10日至10月20日在重庆万州赛区开展。在比赛间隙,上海青年女篮在中国篮协的组织下参观了江竹筠生平事迹展及下川东革命历史展,全体队员及教练员参加。 参观过程中,结合展览中大量详细的图片、实物以及解说员生动的讲解,队员们对江竹筠同志生平和下川东革命历史有了深入的了解。“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参观结束后,看到队员们微微湿润的眼眶,青年女篮辅导员宋微对队员们说到:“江竹筠和下川东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在生死考验中淬炼成钢,在血雨腥风中坚贞不屈,在艰难困苦中忠诚不改,而回眸百年峥嵘岁月,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无数革命先辈坚持真理、不怕牺牲,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同样也激励着我们继续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发扬红色传统,秉持精神血脉,凝聚奋进力量。” 以历史映照现实,秉初心远观未来。本届青年联赛赛程正在紧张进行中,本次的爱国主义教育为每一位队员注进一剂“强心针”,队员纷纷表示将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克艰破难,不畏强手,充分展现上海女篮的意志品质和竞技水平,努力为上海篮球争光添彩。
  • 10/16
    2021
    10月14日下午,射击射箭运动中心召开全体党员会议,射击射箭运动中心领导班子、全体党员参会,会议由射击射箭运动中心党总支书记许嵘主持。 会上,许书记领学并传达了《龚正市长在调研本市体育工作时的讲话》精神,许书记结合自身理解,与大家分享了龚正市长在调研本市体育工作时讲话精神的重要涵义,让射击射箭运动中心全体党员进一步了解了市委市政府、市体育局在未来体育事业中所勾画出的美好蓝图,鼓舞了大家继续为上海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尽自己的一份力。 随后,射击射箭运动中心全体党员观看了警示教育片《远离家庭腐败》。警示片中的案例触目惊心、发人深省,一位位领导干部在糖衣炮弹中逐渐迷失自我,党性的不足、政治立场的不坚定、家风的败坏,最后酿成了一个个家庭的悲剧。党员们纷纷表示,要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筑牢思想防线,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来抵御诱惑,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切实做到对党忠诚、服务为民、修身齐家。  
  • 10/14
    2021
    热烈祝贺 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 荣获2021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 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水上运动中心赛艇队 荣获2021年上海市工人先锋号 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胡文容,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莫负春,市政协副主席李逸平等为获得荣誉的先进集体和个人颁奖。 据悉,通过单位推荐,民主评选,共评选出2021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222个,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378个,上海市工人先锋号382个。
  • 10/13
    2021
    10月12日上午,两届奥全运冠军钟天使回到莘庄二体校探望。二体校(体育中学)校长、田径运动中心主任李国雄,二体校(体育中学)党总支书记、田径运动中心党支部书记丁浩俊以及相关领导、科室负责人在校门迎接了校友钟天使和她的教练梁效忠,并为他们献上了鲜花。 钟天使是二体校(体育中学)输送的著名自行车运动员,继里约奥运会夺冠后,又在东京奥运赛场上用实力续写了辉煌、蝉联了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冠军;在9月举行的陕西全运会中,她再为上海代表团拿下一金、一银。完美呈现了一名老将在赛场上不畏强手、奋发有为、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 在探望过程中,钟天使看着昔日训练学习生活的熟悉场景很是触动,她表示:“回到母校感觉非常的亲切,这里是我训练和成长的地方,承载着满满的回忆。特别感谢二体校(体育中学)在我备战和伤病期间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之后校领导与钟天使和梁效忠教练进行了亲切交谈,李国雄校长、主任对钟天使在奥全运会赛场的出色表现予以高度的肯定与祝贺,希望她能够再接再厉,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在新周期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挑战,并能常回母校为学弟学妹们讲讲奥运故事,激励他们树立梦想,打开通往奥运舞台的大门。 最后,李国雄校长为钟天使送上“赢难而上”的红色战服,战服上气势磅礴的赢字完美诠释了钟天使在整个奥全运决战期间克服了种种困难、顶住了巨大压力,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不断精进的拼搏与汗水。
  • 10/05
    2021
    为尽早启动新周期备战优秀苗子选拔工作,在竞体中心副主任兼游泳运动中心主任盛茂武的带领下,刚刚结束全运会征程的上海游泳队全体教练员集体观摩了于10月2日和3日举行的2021上海市青少年体育精英系列赛游泳总决赛。 为了既不影响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同时又能够更好地开展训练和接受选拔,游泳队将暂不组织进队集训,而是通过统一组织周末集训和寒假集训的形式开设训练营。游泳队教练员们将根据比赛观摩以及与二三线带训教练直接沟通的情况进行优秀苗子的提名,被提名的优秀苗子通过训练、科研等专家组的讨论认定后进入训练营,在训练营期间将通过预测身高、身体形态、发育程度、生理生化和专项测试等指标实行科学选材,为新周期的运动员培养做好选拔工作。 两天的比赛中来自全市16个区的青少年运动员参赛,为了一线教练员更好地现场观摩招生年龄组运动员,上海市游泳协会和上海市青少年运动管理中心特地将大部分招生年龄组的组别调整到全运会后国庆节假期举行。一线教练员也利用这难得的机会与二三线教练员进行了当面交流,进一步密切了一二三线的深入沟通。  
  • 10/02
    2021
    9月30日下午,上海跳水队东京奥运会冠军陈芋汐,世界杯冠军掌敏洁等运动员,在结束陕西全运会征程后重回母校光启小学,探望母校老师,共同参加该校举办的“我们与冠军共成长”主题教育活动。竞体中心副主任、游泳中心主任盛茂武,跳水队副领队谢孚琰也一同出席活动。 数字故事“光启欢迎你”拉开了活动的序幕,优秀少先队员为运动员们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并献上鲜花,一张张纯真无邪的笑脸,一个个活泼欢跃的身影,一句句热情的问候,传递着光启师生们的热情。 互动活动中,陈芋汐、掌敏洁、季思宇热情回答光启小记者们的提问,向学弟学妹们生动讲述追梦、圆梦历程,分享在校时是如何做好学习和训练两不误,并鼓励学弟学妹们要敢于为梦想去追逐,敢于为信念去拼搏,努力去为母校、为上海、为祖国争光添彩。 探望老师、献上鲜花,运动员们感谢启蒙阶段对自己培育教导的恩师们;合影、签名、祝福、拥抱,在零距离互动中,运动员感恩这片曾经成长的沃土让自己顺利起航。 在祖国72岁生日之际,上海跳水健儿们以热情、阳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回馈母校的同时,更加明白了责任与担当,传承奥运精神我们责无旁贷,发扬优良传统我们义不容辞,愿祖国母亲生日快乐,愿奥运精神薪火相传。
  • 10/01
    2021
    欢度国庆节 National Day 这个十月,新中国迎来了72岁华诞 这一年,运动健儿们迎战“双运” 用实际行动诠释体育的魅力 向世界展示中华儿女的风采 我们必将走向复兴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01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同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决议:每年的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 02 北京时间2021年7月20日,国际奥委会第138次全会正式通过,将“更团结”加入奥林匹克格言中。中国体育健儿们也在东京奥运会上完美诠释新的宣言,团结一致书写他们的成就!竞体中心健儿许昕、钟天使、张灵、陈云霞、姜冉馨、陈芋汐在本届奥运会上获得金牌。 03 2021年,竞体健儿们顽强拼搏、奋勇向前、敢于争先,在2020东京奥运会上共计获得5枚金牌(6名运动员)、4枚银牌、2枚铜牌;在第十四届全运会上取得了26枚金牌、22枚银牌、21枚铜牌的成绩。为祖国争光,为上海添彩! 他们的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传递出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 展现了一个崭新的盛世正英姿飒爽! 竞体健儿们奋勇拼搏,为国争光 祝愿伟大祖国繁荣昌盛!
  • 09/28
    2021
    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于9月15日在陕西西安开幕,竞体中心广大运动健儿经过顽强拼搏,不懈努力,共收获26金22银21铜,创造多项个人最好成绩。
  • 09/28
    2021
    2021年9月26日下午,第十四届全运会上海田径队载誉归沪。二体校(体育中学)校长、田径运动中心主任李国雄,二体校(体育中学)党总支书记、田径运动中心党支部书记丁浩俊代表学校、中心迎接全运健儿凯旋,并分别为获得奖牌的教练员、运动员献上鲜花,祝贺他们在全运会赛场上取得优异成绩。 田径队在第十四届全运会上顽强拼搏,奋勇争先取得了3金、2银、1铜,破一项赛会记录的战绩。李国雄校长、主任在慰问凯旋队伍时,高度肯定了谢文骏在全运赛场上发挥的引领作用,实现了全运会男子110米栏项目八连冠,成为上海在全运会史上唯一传承长达近30年之久的金牌项目,还特别肯定了宋佳媛、徐家杰、陆佳雯等运动员在大战面前敢于拼搏,勇创个人佳绩,为上海代表团赢得荣誉。同时勉励队伍要认真全面总结此次大赛经验和教训,以一个全新的状态投入新周期的备战和训练,为下一届全运会“上足发条”,争取更大的进步和胜利,用实力续写上海田径精神。
  • 09/27
    2021
    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将于今晚(9月27日)闭幕。本届全运会上,上海市代表团以36金、27银、28铜的成绩圆满收官,全面完成参赛目标,实现疫情防控和反兴奋剂管理万无一失,收获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9月26日,上海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十四运会上海市代表团常务副团长徐彬做客“冠军面对面”节目,他指出,这一代上海体育人是幸运的,身处的是这个美好的时代,代表的是一座伟大的城市,祖国的强盛让我们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几代人的努力也铸就了我们驰骋的赛场。我们在感恩中尽享时代的果实,所以我们必须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地为体育强国建设、为上海打造卓越的全球城市做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徐彬 上海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十四运会上海市代表团常务副团长   Q1本届全运会,上海健儿有哪些亮点?他们给您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 在赛场上,我们看到许昕、钟天使、黄雪辰这样的老将,打完奥运会后,没隔多久又征战在全运会赛场上;勇夺马术团体障碍赛冠军的领军人物张滨,可能是参加全运会届数最多的运动员,先后参加了八届全运会,这次又以48岁的“高龄”带领上海马术队夺得了这枚宝贵的金牌。 这些老运动员老骥伏枥,仍然志在千里,让我看到了坚持的力量。 当然我们也有一批年轻的后起之秀,比如奥运会载誉归来的跳水运动员陈芋汐、19岁的跳高冠军陆佳雯、17岁的游泳新人唐钱婷,包括第一次进全运会的攀岩项目,14岁的杨立豪也勇夺金牌。 这些年轻运动员是初生牛犊、敢打敢拼,是上海竞技体育未来的希望。 要说上海市代表团的参赛亮点,我觉得相比争金夺银,更让我感动的是运动员在场上表现出的顽强拼搏精神。 比如赛艇运动员张灵、陈云霞,在奥运会结束后,参加了全运会三个赛艇小项的比赛,4个比赛日连续划了10次两公里,强度极高。最后夺得双人双桨金牌后,两位运动员倒在地上,累得长时间说不出话。 52公斤级拳击运动员胡建关,眼睛经过两次手术,在东京奥运会也是因为受伤没有取得更好的成绩。全运会上他打到决赛,几乎是闭着一个眼睛在打,最后拿下了金牌。 沙滩排球的高鹏虽然拿到的是铜牌,但他是带伤参加,每场比赛前都要打麻药,他本人坚持要打完每一场比赛。1/4决赛时,我看得特别心疼,他到最后几乎是用一个脚在沙地上打球。 我觉得这些都体现了运动员在赛场上挑战自我、超越极限、顽强拼搏的精神。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9月25日晚上结束的女子足球成年组比赛,我原来真没想到上海女足可以闯进决赛。7个绝对主力缺席,5个在奥运联合队,2个去了欧洲俱乐部踢球;一个半月前还把主教练送给了国家队。所以我开玩笑跟大家讲,这是一支“老弱残兵”,但这些姑娘就是凭着这样一种不屈不挠的意志晋级决赛,而且最后呈现给全国观众的还是一场非常精彩的比赛。 这是真正体现体育精神和上海城市精神的。 有时我更觉得,在赛场上,最大的挑战不是战胜对手,而是战胜自己。所以在中秋节当天,我对所有上海运动员说:“为梦想拼搏都是真英雄,奋斗的青春永远最美丽”,我也更希望这样一种精气神可以转化为我们各行各业、全社会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正能量,我想这也是全运会真正的意义所在。 Q2这次奥运会、全运会上涌现出了很多新人,上海这些年也一直在走体教融合、多元办训的道路,从这一届全运会来看,您觉得这种办训模式成效怎么样? 应该说上海比较大的一块短板就是后备人才的数量不足。作为直辖市,我们体量再大也跟省有不小的差距,所以上海的体教融合、多元办训,某种程度是“逼”出来的,但同时也是“闯”出来的。 目前,我们通过三种模式来推进后备人才的培养:一个是传统体校办训模式,第二个是体教融合办训模式,第三个是社会力量办训模式。 传统体校一直是我们后备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上海目前有34所区级体校、3所市级体校,但是37所体校比起有些人口大省来讲,连1/10都不到,所以我们需要朝提升质量的目标努力。目前上海37所体校里面有20所被命名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其中有9所是国家级重点基地。不论是奥运会还是全运会,大多数的冠军运动员都来自于传统体校,所以现阶段传统体校对后备人才培养的独特的举国体制优势,还是不可替代的。 体教融合的模式,上海应该是全国最早提出的。早在1999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就对体育和教育两家提出了“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也开创了普通全日制学校办二线运动队的先河。 目前全市800余所体育传统特色学校里布局了65支二线运动队,这些年也涌现出不少优秀人才,比如赛艇奥运冠军和全运冠军陈云霞来自七宝中学,全运会标枪冠军徐家杰来自于行知高级中学,上海男排的卞世杰来自市北高级中学。 第三种模式是这几年发展比较快的社会办训模式。大家都知道,2000年起徐根宝老教练就扎根崇明、深耕足球青训,到现在已经超过20年,虽然中国足球运动的水平和成绩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是我们不可否认这种模式的成功。根宝基地培养出了武磊在内的43位中超球员,包括5名现役国脚。 还有世界乒乓球冠军曹燕华的乒乓培训学校,也是体教融合和社会力量办训相结合的一种模式,学校培养出了两届奥运冠军许昕。社会的力量跟教育资源相结合,既能够保证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又能够让青少年运动员有更好的文化学习环境。 2020年开始,上海市体育局正式在全市范围之内遴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至今已经命名了35个这样的基地,通过政策扶持,通过资源倾斜,更多地鼓励社会机构参与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来。 截至目前,我们上海市代表团拿到的36块金牌中有11块金牌来自于社会力量办训,接近1/3,其中包括新进全运会、也会在三年以后的巴黎奥运会亮相的攀岩、霹雳舞等项目,这也体现了上海社会力量办训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的潜力。 Q3上海在攀岩项目、空手道项目上走出了比较好的社会力量办训模式,您是怎样看待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冠军呢? 有时候鼓励社会力量办训不能以当下的成绩论英雄,我觉得他们的未来确实可期。比如说一直致力于青少年帆船培训的上海企业——美帆俱乐部,在奥运会前成为中国竞技体育历史上第一个独立受委托组建国家队的企业。他们培养的运动员在东京奥运会诺卡拉17级比赛中代表中国队参赛,本届全运会勇夺冠军。相信在巴黎奥运会上他们会有更好的表现。 Q4这次全运会,上海是如何打好科技保障服务这张“牌”的? 科技医疗是上海竞技体育发展的优势。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大都市,在科技医疗方面的研究基础和应用能力领先于全国。 建设竞技体育科研中心和运动医疗康复中心,是上海体育“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一些欧美体育强国,在科技助力竞技体育发展方面走在了中国之前。 我们还在关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的时候,他们的研究和应用已经进入了空气动力学、工程学、材料学等领域。 这决定了上海推进科技助力竞技体育发展必须对标全球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这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 一是跨领域合作。以往更多是体育系统内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医院在发挥作用,这个周期我们更多跟上海的科研机构、高校、医院进行更大范围的合作。比如我们在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跟几家研究机构合作,提供助力。专门组建了钟天使骑行服减阻筛选攻关团队,其成果对于她在奥运会上夺金还是起到了突破性的支撑作用。 二是硬件投入。这个周期我们明显增加了硬件投入,打造以崇明体育训练基地为主体的上海竞技体育科研中心,先后建立了运动营养生化、低氧睡眠与恢复、运动生物力学等7个实验室。“十四五”期间,还将建立若干个实验室。我们不仅是引进最先进的设备器材,更重要的是引入世界领先的集成分析、管理、应用数据理念和方法。 三是对运动员,尤其是重点运动员的训练全过程的科研监控,包括监测、评估、干预。通过大数据对重点运动员进行跟踪和分析,在训练负荷、营养补充、动作纠正、心理干预等方面形成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保障。 下一步我们会坚持把上海的这个优势发挥好,把长板拉长,努力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竞技体育科研中心和医疗康复中心。 Q5这一届全运会还设置了很多群众体育项目,上海未来在群众体育赛事设计推广方面会有哪些新举措? 今年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奥运会和全运会同年举办,无论是奥运,还是全运,都极大地激发了上海市民群众参与运动、参与健身的热情。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上海体育产业休闲健身业增长率达到了53.3%。去除2020年疫情突发负增长的影响,与2019年上半年相比,增长17%左右,增幅很大,说明上海市民对健身的热情大幅提升,实际参与运动的时间也大幅增加。 全民健身赛事方面,上海一直致力于布局群众体育赛事体系。上海是全国最早把群众体育赛事从上海市运动会里独立出来,形成新的赛事IP——上海市民运动会。运动会四年一届,已成功举办三届。两届市民运动会之间的三年,上海会每年举办城市业余联赛。目前,此项赛事吸引的市民参与人数越来越多,一些品牌赛事的影响力和效应也越来越大。 今年,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坚持线下和线上结合举办的模式。在全运会开始之前,据统计,已经有将近200万人次的市民群众参与到赛事之中。 今年还会创新举办长三角体育节。在长三角一体化体育协作的大框架下面,把长三角核心城市的体育爱好者联结在一起,通过一站站比赛,在长三角形成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今年还会举办上海社区健康运动会,体育赛事进一步走到市民身边。 近年来,上海把全民健身放在体育事业发展重中之重的位置加以推进。提出目标:要打造“人人运动、人人健康”的活力之城,体现在三方面:处处可健身,人人会健身,天天想健身。 处处可健身,指的是让市民群众更加便捷地获得一些健身的场地资源,更加便捷地预订到身边的运动场馆。“十三五”以来,上海健身场地面积有较大提升。每年,市民健身步道、社区运动场、社区益智健身苑点等都被列为市政府重点实事项目予以推进,致力于打造15分钟的体育生活圈,让市民举步可就找到心仪的运动场地。同时,也在结合数字化转型,推进整个场馆预订系统的建设。今年底,市区两级的公共体育场馆都可实现在线便捷预订。 人人会健身,指的是科学健身指导。有很多市民在健身方面需要科学指导。路跑、马拉松非常热,但是从卫生系统给的数据看,很多人由于不知道怎样更好地选择装备、场地,不知道跑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不知道跑完后怎么恢复调整,结果坚持锻炼一段时间后把膝盖跑坏了。从科学健身的角度,市民的需求还很大。市体育局将不断培育社区体育指导员、社区运动健康师,配送普及体育健身知识,来增强科学健身服务。疫情以来,上海大力推广,也是跟五星体育合作的,比如“冠军JIAO你做运动”线上活动,以及民间健身达人视频教授健身知识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天天想健身,指的是养成运动习惯的问题。如果说要把打造“人人运动、人人健康”的活力之城作为上海全民健身的发展目标的话,那就需要有更多的人爱上运动,爱上体育。从现在的数据来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已经从2015年“十二五”末的40%左右,提高到了“十三五”末的45.7%。 从最近三次全国的公民体质健康达标率来看,上海连续三次(也就是前后15年)都排在了全国第一。全民健身方面,老年人和青少年始终是重点关注人群。 近两年“运动促进健康”老年人慢性病运动干预在上海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体医养”融合是上海“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的重点工作。之前,群体部门用两年时间对某个街道的200位老年人开展慢性病运动干预,数据显示,老年人平均医疗费降低近30%,“运动促进健康”成效显著,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 对青少年来讲,市体育局一直倡导要掌握三项体育技能。青少年体育运动不仅为他们带来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更重要的是通过掌握不同的体育技能,对青少年整个人生成长会有巨大的帮助。提倡青少年掌握一项集体运动项目,这能够培育青少年的团队精神和规则意识;提倡青少年掌握一项个人对抗项目,能够培养坚韧不拔、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意志品质;我们还提倡青少年能够掌握一项智力运动,这是上海的优势和特色,国际象棋、桥牌、围棋等对培养青少年大局观、冷静思考都有很大的帮助。 全民健身是体育事业发展的主体,希望通过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发展,不断提升带动上海市民身心健康水平,这也是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