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运动队风采
  • 01/01
    2021
    12月28日晚,手曲棒垒球运动中心举行冬训动员,厘清思路、凝聚共识,明确目标、坚定信心,对陕西全运会前最后一个冬训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各队运动员代表上台发言,远在广东深圳冬训的棒球队也发来代表发言的视频。 竞体中心副主任史闽越肯定了各项目在2020年全国比赛中收获的成绩,尤其指出在今年全国比赛中,体能测试是比赛晋级的唯一标准,各队体能成绩优异,助力队伍晋级;并在体能训练与体能测试中,看到了团队的拼搏精神与每个运动员对团队的责任感与荣誉感。本次冬训,史主任指出,要树立“团结、信心、坚持”三个目标。并希望全体人员精神饱满、有昂扬的斗志;中心各运动队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继续抓好体能,从实战出发,找准突破口;中心领导、领队、教练员以身作则,处处做运动员的表率。 在刚刚结束的军训会操中,手曲棒垒球运动中心各队表现优异,充分展现了集体项目的“精气神”。中心将把军训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的纪律要求,延续到今年冬训整个过程,成为一名有实力、有作为的战士,在全运会赛场上永争第一,发挥更大的作用。
  • 12/30
    2020
    12月29日落幕的乒超联赛,见证了许昕、赵子豪们的精彩表现。同一时间,在崇明体育训练基地内,一张张稚嫩的面孔如往日一样立于球桌一侧,无所保留地挥舞着手中的乒乓拍。他们也渴望着,有一天能沿着前辈的足迹,步入联赛的聚光灯下。 不过,对于上海乒乓球队的年轻球员们而言,眼下还有更现实的目标——来年的全运会。冬训期间,他们的训练重点都将围绕着这场重要战役展开。而在与乒乓球馆仅一墙之隔的羽毛球馆,同样是一番挥汗如雨的场景。这支曾培养了许多羽坛名将的队伍,近年来后起之秀不断涌现。他们肩负着上海羽毛球的希望,并为此倾尽全力。 对于上海乒羽中心的运动员们而言,竞技体育教会自己的不止是拼搏与坚持,还有领悟与成长。 1 隔网相望,比体能、比技巧,更是心理的博弈 “相比最初接触自己所从事的项目时,现在的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当被问及这一问题,上海乒乓球队球员季昕凌与上海羽毛球队球员唐平阳给出了几乎一样的答案:“以前只知道要把打过来的球打回去,随着慢慢长大,现在知道了要猜对方的心思,思考对手的站位。” 技术与体能当然是这两项运动的基础。受疫情影响,乒羽中心的两支队伍直到下半年才迎来了年内的首场大型赛事。此前的多数时候,只能留在基地中,通过无数次的重复练习,打磨技术、提高体能。“训练里最苦的就是练多球。”季昕凌口中的“多球”,就是一次性将一盆球打完,“一盆差不多能装150个球,快的话两三分钟打完,慢的话七八分钟。上强度的时候一下午就可以打三四盆,每次打完都感觉气喘不过来。” 在上海乒乓球队女乒主教练陈叶君的回忆中,自己已数不清有多少次看到队员们在极度疲惫的状态下仍自发加练,内心泛起一阵想哭的冲动。然而,他也很明白,在运动员的培养过程中,这些并非全部,“乒乓球对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有很高要求,因此运动员的培养周期很长,需要多年教学指导的沉淀才能见到效果。” 磨练心智的最佳方式无疑是比赛,外部压力、突发状况、得失心,这些都是平时的队内对抗所不具备的因素。为了在特殊时期让运动员在训练中得到成长,陈叶君琢磨出了不少办法,用他的话说就是“在队内比赛中强行制造困难”。 “故意判他发球违例、算分时候赖他一个球,或者告诉队员,他的球拍不符合规定,需要换备用拍或别人的球拍。有时候,我会在某组球员打对抗时,安排其余球员同时给其中一方加油。”陈叶君表示,自己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制造偶发事件,为的就是让运动员学会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应付比赛。 2 赛场内外见证各自不同的成长 在陈叶君的乒乓哲学里,还有一件事同样重要——学会正确看待胜负。“我们队里多位主力运动员都处于青春期,他们在青少年比赛里经常夺冠,但在参与成年组赛事的过程中时常会感到落差。”令陈叶君最记忆犹新的是某年的全国少年锦标赛,作为单打夺冠热门的小将陈熠意外折戟半决赛。赛后,陈熠表现得极度沮丧,而陈叶君并未和她讨论任何关于比赛的问题,只是告诉她,“每次输球了就要想想自己出色的比赛,如果哪天取得成功了,也要记得再回过头想想今天的这场失利。”时至如今,陈熠还会不时提起教练当时的劝诫,这句话对其人生的影响将贯穿赛场内外。 每个人从运动生涯中所收获的成长都各不相同。在季昕凌看来,随着年龄增长,自己已不再像最初那样总是为失利找借口,这两年起也渐渐学会了接受失败。而进入上海羽毛球一线队已有10年的唐平阳则认为,自己开始真正明白羽毛球双打项目背后的内涵。 “小时候,我其实并不真正了解这项运动。当时我和搭档的水平差不多,在场上我不止会和对手较劲,也常常会和搭档较劲,有时甚至会有些摩擦。”据唐平阳介绍,她曾短暂放弃羽毛球回到学校读书,两段截然不同的经历反而让她更懂得羽毛球的魅力,“多数时候,读书是自己独自作斗争,而打球则是和搭档、教练一起奋斗。” 在唐平阳的记忆里,近来印象最深刻的比赛并非某场酣畅淋漓的大胜,而是去年在全国锦标赛上发挥失常的经历。“当时我们发挥不佳,但是下场之后没有人有过一句抱怨,所有人都选择共同面对,这是让我最感动的事情。”正如上海羽毛球队女双教练朱晓成所言,“女双这个项目,胜负是两个人的,没有什么比团队的氛围更重要。”
  • 12/26
    2020
    12月26日上午,市体育局优秀运动队军训结营仪式分别在崇明体育训练基地、东方绿舟体育训练基地和莘庄体育训练基地三个片区举行,来自各片区的共计近800名运动员参加会操展演。 市体育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陆檩出席 市体育局副局长罗文桦出席 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党委书记王海威出席 上海竞技体育备战领导小组副组长杨培刚出席 仪式上,各运动队在教官的指挥下,依次进行了军训会操展演。各方队意气风发、精神饱满、列队整齐、纪律严明,迈着有力的步伐,喊着响亮的口号,充分展示了为期六天的军训成果。上海体育健儿充分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展现出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风采。 1 上海崇明体育训练基地 2 上海东方绿舟体育训练基地 3 上海莘庄体育训练基地 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本次军训的圆满结束,为顺利完成今年冬训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精神和作风基础。今年冬训是备战东京奥运会、陕西全运会前的最后一次冬训。上海健儿们将进一步保持吃苦耐劳、克难奋进的拼搏精神,把本次军训培养出的好作风、好经验、好做法,转化到热火朝天的冬训备战中;进一步发扬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优良传统,把军训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的纪律要求,延续到今年冬训整个过程;进一步激发锐意进取、永争第一的斗志,成为有理想、有情怀、有实力、有作为的战士。 仪式表彰并颁发了此次军训的内务卫生奖、优秀营员奖和会操表演奖等奖项。
  • 12/26
    2020
    2020年的最后一个月,上海手曲棒垒运动中心迎来了搬入崇明体育训练基地后的第二个冬训。对于各运动队而言,这是来年全运会预赛前最重要的备战阶段——上海棒球队已开拔前往深圳外训,其余队伍则在基地中进行最后的冲刺。 这一年,运动员们经历了许多,从疫情初期无赛可比的封闭训练生活,到下半年全国性赛事的密集重启,其间还需面对着体能测试的考验。但也正是这段特别的时光,见证了他们的成长与蜕变。 1 在冬日寒风中,感受彼此的温度 崇明体育训练基地优质的训练条件与后勤保障,让运动员们得以更专注于自我的提升。而常年在室外训练的上海垒球队,则需要面对一项基地内多数队伍都不必面对的考验——崇明那远低于市区的温度。放在往年,队伍早早就会前往更暖和的城市外出转训,这其实并非问题。然而受疫情影响,全运会的垒球预赛时间迟迟未能公布,队伍的外训时间也始终无法确定。 为了给队员取暖,球队总教练刘雅明找来铁罐,准备在场边为队员们烤火。而教练陶桦则购置了绒线帽,让队员们的耳朵不至于在寒风中冻伤,但她没有想到,没过多久大家又换回了棒球帽——不是姑娘们不接受教练的好意,而是觉得绒线帽会影响训练时的表现。对陶桦而言,这小小的细节或许比场边的烤火来得更温暖热心,“为了把球打好,她们宁愿忍受寒冷。虽然她们不说,但作为教练看着这一幕幕,心里很踏实也很暖。” 更令陶桦感动的,是队员们的彼此扶持。“热身时候,大家经常互相捂手取暖。有时看到队友衣服穿少了,会努力让自己跑热了,脱下外套给队友穿上。”在陶桦看来,在垒球这样的集体项目中,没有什么比队友间的相互信任更珍贵。也正因为这种凝聚力,才让每个人都愿为球队倾尽所有——今年的全国锦标赛、全国冠军赛及全国青年锦标赛三项赛事被集中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进行,作为队中绝对主力,也是唯一的投手,赵新星一度投到手臂发青,但为了集体的荣誉坚持到了最后,最终助上海垒球队取得了全国锦标赛第三名、全国冠军赛第二名、全国青年锦标赛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2 “宁可自己少拿一分,也要让队友完成任务” 体能测试,是所有运动员必须面对的挑战。对于中生代选手相对较少、以年轻小将与老运动员为主的上海女子手球队,挑战则更为艰巨,但这反而却成为让队伍更为团结的黏合剂。 30岁的沙正文与孙梦颖是这支队伍中最年长的球员,尽管各自均带有伤病,尽管这很有可能是她们作为运动员的最后一个全运周期,两位老将却没有丝毫倦怠。“沙正文的膝盖不好,但为了能在体能测试中多拿一分,总是会自己加练。孙梦颖原本都打算不参加全运会了,现在却练得格外认真,甚至会推着年轻队员一起跑。” 尽管在3000米项目的正式测试中不能互相帮助,但在平日的训练及日常测试中,女手的姑娘们早已形成默契,跑得最快的队员即便自己少拿分数,也会推着落后的队友一起向前。“有时,教练也会以8人一组,要求队员在规定时间内跑完规定距离,但只有所有队员达标才算真正完成,因为这才是团队合作的精神。”女手领队孙琦敏表示。 这样的精神感染着团队里的每一位成员。“看着老队员们带头加练,我更加不能放松。”三年前,在场边看着姐姐们参加全运会的小将王嘉怡,如今已成长为队中主力,这三年的飞速进步离不开前辈们的帮助,“当初在全运会上,我只是负责做技术统计都紧张得手发抖。这些年,在老队员的帮助下,我在情绪、技术、节奏控制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随着团队氛围的建立,一年前还在全国锦标赛上发挥平平的上海女手,今年已闯入赛事前三。孙琦敏仍清晰记得今年全国锦标赛三四名决赛前的场景,“因为疫情只能待在酒店房间,队员们两人一组自己训练。而在三四名决赛前的准备会上,听教练布置完战术后,队员们又自发留下继续讨论。” 同样的故事亦发生在上海手曲棒垒运动中心其他队伍身上,这直接体现在了结果之上——今年全国赛事的体能测试环节,上海棒垒球队均位列前两名,上海女子手球队在晋级前八的队伍中高居第三,而上海女子曲棍球队则在准入制的体能测试中,在第五项测试结束后就实现了全员提前达标,而这一切还只是开始。  
  • 12/25
    2020
    在正式踏上赛场前,体操选手大约需经历近三个月的成套准备期,其间会将同一套动作重复千次以上;在蹦床运动员训练量最大的阶段,仅一个上午就需上网30次,这意味着,在蹦床上逾300次的跳跃;在艺术体操的训练场,一套成套动作从设计到最终定型,不知需要多少次实践后的调整与优化……一组组数字背后,凝结上海体操运动中心所有成员的汗水与青春。 冬训是运动员一整年中自我提升的绝佳契机,而将于来年启幕的奥运会与全运会,又为今年的冬训赋予更重要的意义。 当蹦床选手高磊、体操选手范忆琳、艺术体操选手刘鑫、郭崎琪等上海运动员在国家队集训为东京奥运会备战时,上海体操运动中心的其余运动员也于近日开启了今年的冬训。在他们看似枯燥的训练生活之中,也有着不为外界所知的幸福与感动。 1 想要成长,就得先战胜恐惧 在体操运动中心,运动员大多年龄较小。以蹦床队为例,多数选手进队时不过八、九岁,到二十多岁就已算得上是老将。进队后,每个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克服恐惧。 “小时候,一上蹦床我就害怕。”回忆起当年,练习蹦床已有25年的上海蹦床队运动员兼教练员顾瑞丰最大的感受就是“心里没底”,直至日积月累的训练后才能战胜这种感觉,“这就是慢慢长大了。” 据上海蹦床队教练俞华介绍,这样的状态通常会持续至运动员成年之前,尤其是12岁起发展难度动作的阶段,“每次尝试新动作,运动员难免会感到害怕,不敢做动作,甚至直接在场边流泪。”但他从不逼迫队员们去尝试,“会给他缓冲的余地,通过一些辅助训练让他知道,自己的身体已作好准备了。” 在同样涉及许多高难度动作的体操队,小队员在训练场边哭鼻子的现象也很普遍。在上海体操队教练秦国欣看来,“重要的是,让小队员理解这些动作,最忌讳强迫运动员尝试,只会让他留下心理阴影。” 2 只要教练在身边,就能感到安心 近年来,上海体操运动中心各队在集体项目上均有不俗发挥。作为传统优势项目的上海艺术体操队自不必说,上海蹦床队在2017年的天津全运会夺得团体冠军,而上海体操队也在今年全国锦标赛上时隔多年重回前八。这些成绩离不开团队的凝聚力,而教练则是连接队伍的纽带。 对于教练,小队员们总会特别依赖。去年,上海蹦床队一位11岁的小将首次站上全国性少年赛事的赛场。在他热身的间隙,教练俞华只是短暂前往一旁的场地查看其他队员热身,这位小队员就立刻出了状况。“他一直在低着头找我不敢热身,我一站到他身边就好多了。”俞华表示。 类似经历许多运动员都发生过,随着阅历积累,他们的心态会发生转变。正如顾瑞丰所说,“小时候只要教练在身边就不会紧张,长大后有时反而会感到压力。”但无论如何成长,有一点不会变,“从小到大和教练相处的时间比父母还要久,教练是人生的指路人,更像是父亲。” 顾瑞丰口中的“指路人”,是三年前率领上海蹦床队夺得全运会团体金牌的功勋老帅方伯生。尽管方指导早已退休,顾瑞丰仍记得五年前在都江堰的一场全国赛事期间的场景。“那些年我练得很苦,太想证明自己,每次比赛都会失误,那场比赛同样如此。”据顾瑞丰回忆,那时的他一度萌生了退意,“觉得自己不是这块料,当天我就和领导说不想练了。” 次日清晨,方伯生指导早早敲开了顾瑞丰的房门。“他带我去都江堰、青城山转了转,陪我散心。”看着一路风景,顾瑞丰的愁绪消散大半,恩师沿途的劝解更是将其心结彻底解开,“自那以后,我练得更勤奋,走出了困境。”如今的顾瑞丰已处在转型期,在备战全运会的同时也兼任教练,“一开始练蹦床,是为了自己和父母,现在则是为了让上海蹦床的传统延续。” 3 训练生活不止两点一线 受疫情影响,体操运动中心的各运动队一度经历了数月封闭的训练生活。无赛可比也无法外出,中心组织了一系列活动调剂队员们的训练生活——从观摩电影、组织电竞比赛,到书法比拼、绘制战“疫”主题小报,还有一场特别的舞蹈大奖赛。除体操运动中心外,赛事还吸引了拳跆、手曲棒垒等其他运动中心选手的参与,而评委则特邀上海歌舞团的专家担任,为紧张的训练生活留下美好回忆。 在上海艺术体操队有着组织观看艺术表演的传统,艺术审美的培养更利于提升对编排动作、音乐的理解。上个月,上海艺术体操队和上海体操队部分女运动员一同前往上海芭蕾舞团,观摩由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亲自带教的集训课。芭蕾舞与体操、艺术体操存在许多共性,而观摩芭蕾舞演员训练,也促进了运动员技能素质的提高。 番外篇: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从运动员到教练员,对于上海蹦床队运动员兼教练员顾瑞丰来说,成长好似一个轮回。 顾瑞丰坦言,小时候,大家都很惧怕教练,心里想的也都是怎样才能偷懒,彼此戏谑“不会偷懒的运动员不是好运动员”。 长大后,顾瑞丰不再惧怕教练,教练渐渐成为他心中的定海神针,哪怕比赛时教练只是坐在看台而不是在场边指导,他在场上都会觉得安心。面对训练,他的态度也从“教练要我练”转变为“我自己要练”。 而现在,除了训练态度,顾瑞丰的身份也在发生着过渡和转变,作为现役运动员,他已开始兼任起蹦床队教练员的职务。“是你成就了我,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现在的顾瑞丰,越发理解当年教练的良苦用心:“多亏教练当年严格的要求,为我们打好了基础。而且,因为自己都经历过,我知道小队员们会怎么偷懒,所以我会紧盯每一个人的。”顾瑞丰笑着说。  
  • 12/22
    2020
    12月21日清晨,市体育局优秀运动队军训开营式分别在上海崇明体育训练基地、上海东方绿舟体育训练基地、上海莘庄体育训练基地、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射击射箭运动中心四个片区举行。本次军训为期六天,共有来自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所属项目中心以及上海武术院、市足协运动队的791名运动员参加。 鲜艳的国旗冉冉升起,开营仪式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为全面贯彻落实冬训动员会精神,进一步坚定运动员理想信念、磨砺比赛意志、锤炼团队作风,为明年奥全运会备战奠定良好基础,本次军训将围绕纪律作风、队列训练、内务卫生、国防教育等科目进行训练,培养运动员顽强不屈的拼搏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严明的纪律意识以及精诚团结的团队精神,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冬训之中,更好地肩负起竞技体育人的初心和使命。 上海崇明体育训练基地 清晨的崇明体育训练基地,寒气逼人、呼气成霜。不少新入队的年轻运动员们正列队站好,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军训。所有参训队员个个精神抖擞、英姿飒爽,积极投身于即将开始的军事训练之中。 上海东方绿舟体育训练基地 晨间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在东方绿舟体育训练基地,运动员们站在国旗下高唱国歌,注目着五星红旗升起。满怀激动的心情,他们作出庄严承诺:要在军训期间听从指挥、尊重教官,发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以高昂的斗志投入到军训中去,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上海莘庄体育训练基地 走进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田径运动中心,只见运动员们已经统一着装开始队列训练。立正、稍息、跨立、停止间转法、敬礼、蹲下起立、正步行进与立定……在带训教官的严格要求下,所有运动员不畏艰苦、刻苦训练,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动作,直到动作统一、口令一致。 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射击射箭运动中心 寒冷的冬日,射击射箭运动中心的运动员们一早便集合完毕。赛场上,他们全神贯注瞄准靶心;军训时,他们严肃认真听从指挥,这些优秀运动员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正在紧盯目标,奋力出击。 过硬的作风和顽强的意志品质是打造一支能征善战优秀运动队的根本保障。各运动队也将以此次军训为抓手,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抓好接下来的冬训以及各项训练备战工作,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争创优异成绩,努力在东京奥运会和陕西全运会上为祖国争光、为上海添彩!
  • 09/23
    2020
    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 射击射箭运动中心 带你探秘“神枪手”的训练生活 01 手枪——训练中不断翻新花样 “啪啪,啪啪啪……”手枪训练靶场上,一阵阵急促的枪声响起,如果不戴耳塞,你的耳膜绝对受不了刺激。靶位周围的地上随处可见空弹壳,墙脚放着被空弹壳填满的木箱,运动员每天的训练量着实不小。 运动员站在有空调的室内,举枪对着前方射击窗口开枪,而窗外却是骄阳四射。运动员王鑫杰说:“站在靶位上,背后吹过来的是凉风,而正面吹到的是窗外的热风。特别热的时候,汗水会不断从脸上流下来,不过当我举枪准备射击后,为保持动作的一致性,哪怕汗滴下来,也不会去擦汗。” 25米手枪速射主教练陈永强介绍:“今年夏训一直在训练,运动员每天光举枪就要达到400次以上。为了防止运动员训练枯燥,我会不断翻新花样。比如比赛是先从8秒5发开始打,再打6秒和4秒,训练中我会让运动员倒过来打,从4秒5发开始打起。这样会让他们有新鲜感。” 02 步枪:一年四季穿皮衣+毛衣训练 刚走进步枪训练靶场,小体就被穿着厚厚皮衣的运动员所吸引。更让人惊叹的是,有位脱去皮衣,正在座椅上休息的运动员,身上竟然还穿着毛衣。带着惊讶的眼神上前询问,这位叫吴俊杰的运动员落落大方地说:“为了保持射击的稳定性,我们一年四季都是这么穿的。夏训天热,就算在空调间,每天训练下来浑身都是汗。” 平时早上6点多起床,6点半出操半小时,上下午各三小时左右的训练,训练完还要上一小时的体能课,几乎每天至少跑3000米以上。这张作息表陪伴了运动员整个夏训,每天的训练时间加起来就要8小时左右了,更何况他们还要穿着十几斤重的皮衣,手里举着10斤左右的步枪。运动员如果没有超常的毅力,没有坚定的信念,这样的训练量是不可能坚持下来的。当问吴俊杰夏训最开心的事是什么,小吴笑着说:“没有因为疫情而停训。” 03 射箭:为每一位运动员制定训练目标 举弓、开弓、撒放……室外射箭场上,运动员反复练习着射箭动作。运动员身上“全副武装”,护胸、护臂、护指、护弓套、箭壶、收纳袋……虽然有遮阳棚遮挡火辣的太阳,但整个人被高温包裹着,即便站着不动,汗也会不断冒出来。“最热的时候,我们测过室外温度,差不多要46摄氏度了。”射箭队领队陈洁。 考虑到今年疫情比赛少而且一直在基地封闭式训练,为了让运动员训练见成效,射箭男队主教练丁继军着实动了一番脑筋。“如果运动员训练没有明确的目标,教练不告诉运动员训练中注意的细节,他们就会失去方向。”丁教练介绍:“为了刺激他们好好练,每位运动员的技术分析及动作改善方向,我都打印好张贴在告示栏。我还专门做了一块白板,世界纪录、全国纪录都贴在上面,每位运动员的最好成绩、当月最好成绩、每周最好成绩都在白板上公布。” 04 飞碟:每天至少换4件短袖 飞碟训练靶场上,枪声此起彼伏。来到多向飞碟训练场,运动员们正在进行队内赛。在运动员左侧一米的架子上有个声控喇叭,伴随着运动员发出“好”的声音,正前方15米靶壕里飞出目标靶,说时迟那时快,运动员迅速瞄准、射击,然后开机匣,弹壳自动弹出,飞落到右侧塑料筐里。随后运动员装好子弹走向下一个靶位等待射击……打完队内赛,差不多40分钟过去了,运动员身上的汗水已湿透衣背。 “大热天训练,地上放个鸡蛋都会烤熟。”已参加过4届奥运会的元老级运动员胡斌渊开玩笑地说。为了保证训练质量,他每天都会带四五件衣服过来换。“我们和射箭有点像,不过射箭站在那里不动,我们要在5个靶位上不断走来走去,汗流得比射箭运动员更多。”正常人流汗多需要快速补充水分,但对飞碟运动员来说多喝水却是大忌。“比赛中打到一半想去上厕所的话是不允许的。为了适应比赛状态,平时训练间隙我们只能喝几小口水。”
  • 09/21
    2020
    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 田径运动中心 上海市第二体育运动学校 (上海市体育中学) 一同目睹训练场上健儿们的飒爽英姿 01 跨栏:反复练习不断改进技术 “预备,瞿!”一声清脆的哨子声响起,十多位运动员在接到起跑指令后,开始了跨栏训练。 跨栏跑对运动员的技术要求很高,最大的特点是在高速跑进当中越过一定数量的障碍。它和短跑不一样,人腾空做起跨腿提拉等一系列的动作相当于杂技动作的难度。如果技术要领掌握不好,会经常出现打栏现象。运动员打栏后膝盖内侧及脚踝骨头突出的地方会特别疼,严重的时候会肿起来甚至擦破皮出血。 为了减少运动员训练过程中打栏架的情况,每天训练前有40分钟的准备活动,慢跑、拉伸动作、做行进操,将身体逐步打开后再开始一天的正式训练。训练过程中出现打栏现象,教练员也会及时和运动员沟通,分析技术上的问题,让运动员及时纠正。 02 短跑:顶着烈日跑靠的是意志品质 夏训期间,除了周日休息,平时运动员都是上午训练。训练强度很大,基本接近或达到比赛状态。短跑训练必须要有和比赛匹配的神经强度和肌肉强度,否则比赛中就不能发挥出训练水平。不过运动员也不是天天高强度训练,平时也会根据情况适当调整,这就像给气球打气,打得太足会爆掉。 “每周力量训练和跑课训练穿插进行,力量训练在室内还算好,跑课都在室外。”运动员唐佳乐说:“练到10点半、11点的时候,在太阳底下,人会被晒得头昏脑胀,完全是凭着自己意志品质尽全力跑。” 03 投掷:优美的抛物线凝结着多少辛勤的汗水 骄阳下,宋佳媛手握沉重的铅球,放至右侧颈脖处,随后一个漂亮的旋转动作伴随着一声吼叫,铅球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抛物线飞向远处,“砰”的一声重重落地。 “奥运延期包括今年因为疫情没大赛,这些对宋佳媛以及其他几个我带的运动员来说是好事情,他们都还年轻,可以通过系统训练,打磨技术,狠抓动作细节,不断提高成绩。”冠军教练隋新梅告诉小体。 “假小子”宋佳媛,发型特别酷,今年只有23岁,问她训练是否枯燥,她说:“今年夏训一直在训练,但我相信汗水不会白流。我只要走好自己的每一步,踏实训练,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就可以了。” 04 跳高:刻苦训练用汗水浇灌成绩 来到跳高训练场地,只见一位女运动员,助跑后身轻如燕,一跃而过栏杆。小体上前和她打招呼,原来她是参加过两届全运会的女子跳高运动员王雪毅。“明年是自己最后一届全运会,希望圆满一些,期待自己发挥出最好的水平。”王雪毅的眼里充满自信。 在跳高教练陶睿眼中,今年已30岁的王雪毅堪称训练场上的楷模。“作为老队员,她在队里一直起着表率作用,平时训练非常自觉。从身体条件来讲,和全国一些优秀运动员相比,王雪毅身高一般,天赋也不是最突出的,就是靠她自己刻苦训练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夏训天气炎热,消耗比较大,但平时训练结束了,她会瞒着我自己‘偷偷’地加练。明年全运会我还是非常看好她。” 05 跳远:劳逸结合科学安排训练 “今年夏训训练强度都拉上来了,队里训练气氛很浓。队员们已经参加了基地组织的四次特许赛,成绩基本上一次比一次好。在8月份举行的特许赛中,男子三级跳运动员粟文打破了上海市纪录。”跳远教练李开林介绍。 跳远运动员每周以半天训练为主,有时也会一天两练。李教练说:“我会根据每个运动员的训练情况,制定训练计划。训练不是练得越多越好,如果上了大运动量,就要让运动员恢复一下,不能让运动员一直处于疲劳状态训练。” 目前处于训练备战阶段,运动员们信心满满,对明年的全运会充满期待,争取以最好的状态参赛。 06 举重:全力以赴备战明年全运会 小体来到举重队训练馆探营,举重队正举办“2020年上海举重队夏训测试赛”。领队蒋剑庆介绍:“这次测试赛是夏训以来第一次队内正式比赛。今年因为疫情没有正式比赛,所以我们组织了这次比赛。这块场地本身也是上海市举行举重比赛的场地,还是比较标准的。” 举重队每天上午9点开始训练,到11点半结束,下午从3点开始到5点半左右结束。为了适应比赛,主教练骆耀华每周会安排两至三次夜间综合训练,从7点开始8点半结束,都是上高台训练。骆耀华说:“今年训练主要是备战明年全运会。上高台的目的是更接近比赛,一方面可以检验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他们顽强拼搏的精神。长期不比赛的话,运动员容易懈怠。” 举重训练单调枯燥,为了调动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队里会组织运动员组装玩具赛车进行比赛,组织运动员走出举重房到室外踢球、做些游戏项目等活动,来缓解运动员压力,调节运动员的心理状况。
  • 09/14
    2020
    夏训直击 东方绿舟体育训练基地 带你探访 排球运动中心健儿们的热血夏训 01 男排——全华班打联赛是一场特殊的夏训 8月底的东方绿舟体育训练基地排球训练馆内,大声的呼喊让一张张青涩面孔显得坚毅。他们背后的墙壁,是中国男子排球联赛历史上最宝贵的一面。十五面男子排球联赛冠军旗帜悬挂其上。 今年9月,上海金色年华男排完成了传奇的延续——完成六连冠并拿下第十六个联赛冠军。而冠军征程,还有特殊的意义。“这次联赛阵容有调整。大家都是全华班比赛。”排球运动中心主任陈皓峰介绍道。对本土队员,尤其是年轻队员而言,他们有了更多舞台去展示夏训备战的成果。这样的大赛经验,对他们的后续发展而言,无论是进国家队,还是参加全运会,都是好处十足。 在主力队外出争冠时,后备梯队两个多月的夏训集训成果也让陈皓峰十分满意。他说道:“(小队员)无论是技术、还是身高,都有着发展潜力。还是令人宽心的。” 02 女排——寻找对手,以赛代练 相对于男排,女排姑娘们的训练更为多样。排球是一项集体项目,快速而多变的配合是上海一贯的特色。训练,不光是简单的身体锻炼,更是老队员们的技巧传授。“在排球这样的隔网项目上,对抗少了,但经验更重要。”陈皓峰介绍道。 苦练技术,提高体能,最终还是要转化为球场上的实际发挥。为了积累实战经验,上海女排除了组织成年队与青年队对抗,还邀请了浙江、山东等地的队伍来场友谊赛。 在这些内部的训练赛中,教练能更为全面了解队伍的配合,队员的状态,并进行一些技战术变化的尝试。 03 沙排——脚埋60°C的沙里 早8点不到,沙排训练场地上,就有队员就位。他们负责今天沙地的“冲凉”工作。在酷日之下,沙排队员们每天都有两场训练:上午8:00-11:00与下午3:00-6:00。 沙滩排球队领队周治国介绍,在场地上洒水,一方面能为沙子降温,一方面也能减少扬沙。就算如此,在高温的日子里,储热性还是让沙子温度飙升至60°C。 在沙上跑步热身后,一天的训练开始了。发球、扣球、颠球……根据不同的组别,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训练课程。为了稳定重心,队员们的双脚反复地、深深地插进沙地。在训练时,教练们会根据天气和运动员的状况,安排休息补水,以防他们脱水中暑。稍作休息,他们又回到沙地上,开始下一轮的训练。 无论室内还是室外,无论哪支队伍,就算教练私下会说运动员训练不易,但训练场上却从未有队员叫苦喊累。而他们在训练时,也不多说话,只有在击出好球,发出响亮的呐喊,挥动握拳的右手时,他们的情感才得以释放。这,就是中国排球的精神。
  • 09/11
    2020
    在烈日炎炎下 运动员们是如何训练的? 到东方绿舟训练基地 带你探访水上运动中心的健儿们 走进这群“搏浪者”的生活 01 赛艇——划船重走长征路 夏末秋初,水上运动中心的赛艇运动员们从千岛湖回到东方绿舟体育训练基地,参与场地测试赛。从冬训至夏训,他们一直在千岛湖的开放水域训练,这次回到基地人工水道,他们就像是从“大泳池”回到“小浴缸”。 据水上运动中心副主任顾广溢介绍,赛艇、皮划艇项目的场地是多变的,有些在人工水域,也有像伦敦奥运会那样在开放的自然水域。自然水域,场地开阔,风浪更大,也更考验运动员们的应变能力。 近年来,上海赛艇队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如以1小时18分03秒4的成绩打破无滑轨19-29岁女子半程马拉松世界纪录的黄开凤等人。这与队员们科学而刻苦的训练密不可分。 在千岛湖近300天的训练日子里,队员们以练代赛,每周的训练大课,都是对标国家队训练标准。除此之外,队里还有一个特殊的体能集训——划船重走长征路。在60天的时间内,水上运动中心的运动员们以赛艇划船测功仪完成12500公里的长征总里程,将“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之魂带到日常训练中。 02 皮划艇——“挖笋”特训背后的故事 下午5时,东方绿舟训练基地的河道旁,夏蝉杂鸣。临近傍晚,阳光已不再刺眼,水上温度从50°C逐渐下降。这是一天中,皮划艇队最佳训练时间。 “今天太阳7点10分下山。”男子皮划艇教练方磊每天都能准确说出东方绿舟的日落时间。来得早了,水面反射阳光,容易对运动员造成晒伤,增加他们的疲劳感。来晚了,天暗得快,训练时间不足,训练量就难以得到保障。夏训期间,方磊都会根据天气情况,灵活地制定当天的训练计划。 与赛艇队一样,皮划艇队也是冬训接夏训,在千岛湖度过了2020的上半年。宽广湖面,让运动员们可以更自由地发挥,随时进行冲刺训练,找到冲刺的感觉。这是有限的河道赛道无法具备的优势。 但另一方面,一望无际的湖面,也容易让运动员产生疲劳感。为提高训练趣味性,方磊想出一个奇招。他组织队员们划着皮划艇,向千岛湖中的一座小岛前行,并于岛上挖笋,再返回。这被他称为“挖笋特训”。 长距离的滑动,能够产生多方面的训练效果。除此之外,这个训练还有一个目的。运动员们将笋寄到家中,让家中父母品尝到当季的鲜美味道,其中带着儿女训练的汗水以及浓浓的思念之情。 除了赛艇、皮划艇外,水上运动中心还有一支帆船帆板队。他们也常年飘泊于各地训练,与自然对抗,与激浪搏击。选择四海为家的水上运动员,目标都是一样,那就是在赛场上能乘风破浪,勇争第一。